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占地1000亩,位于大理古城北郊,是集苍洱风光、文化古迹、佛教文化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际5A级旅游景区。是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,通过IS09001~14001国际质量/环境管理体系认证,是大理的标志和象征。
2003年1月25日,大理旅游集团三塔公园分公司成立。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,为了提升景区,增强景区发展实力,尽快打开经营工作新局面,在大理旅游集团的直接组织领导下,通过科学规划,分公司开始对景区分阶段、分步骤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。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,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得到了长足发展,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旅游区现有综合管理部、财务部、运营管理部、游客中心、经营管理部、安全保卫部、工程部、绿化环卫部、票务部9个部门,职工172人。9个部门各司其职、互相配合、团结协作,保证了旅游区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。长期以来,全体员工以“弘扬大理民族文化、展示崇圣寺三塔神韵、至诚奉献满意服务、铸造旅游文化精品”为方针,以“世界知名、全国一流、全省优秀的世界级精品旅游景区”为发展目标,致力于旅游区的持续提升改造,使景区文化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,景区景观质量、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以及游客满意度得到跨越式提升,真正成为“社会效益、环境效益、经济效益”三大效益彰显的,具有“优美环境、优良秩序、优质服务”的“三优景区”。
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主要包含崇圣寺和三塔公园两个景区:
一、崇圣寺
崇圣寺,又名天龙寺,始建于唐开元年间(公元713~741年),在南诏、大长和、大天兴、大义宁、大理及后理国六个王朝中,一直扮演着皇家寺院和政教中心的重要角色,见证了祖国西南乃至东南亚的社会发展历程,记载着大理千余年的历史和文化。
2005年恢复重建的崇圣寺古建筑群落,整体布局为主次三轴线,八台、九进、十一层次。建筑风格上集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建筑之精华,主中轴线上依次建有:山门、放生池、接引桥、天王殿、弥勒殿、十一面观音殿、大雄宝殿、阿嵯耶观音阁、山海大观石牌坊、望海楼。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建有:法物流通处、僧房、方丈院、客堂、罗汉堂、千佛廊、祖师殿、护法殿、佛教研究院等。所有殿宇的斗拱门窗及细部装修采用上好红椿木精雕细凿,在彩绘方面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和玺彩、庄重典雅的旋子彩以及活泼诙谐的苏式彩。寺内617尊(件)佛像、法器均用青铜浇铸,用铜千余吨,其中599尊(件)佛像、法器贴金彩绘,创中国之最,如木雕《张胜温画卷》长卷、佛本身的故事、观音十八化等。
二、三塔公园
三塔 三塔为古代崇圣寺五大重器之首,主塔名千寻塔,高69.13米,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(公元833年~840年);南北两座小塔高度均为42.19米,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、段正兴时期(公元1108~1172年)。崇圣寺三塔集崇仰佛教、镇灾降邪和观赏三种功用慈航大道于一身,具有极高的历史、文化和建筑价值。
南诏建极大钟(钟楼) 南诏建极大钟为古代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,原钟铸于公元871年,南诏建极十二年,故名南诏建极大钟。1997年重铸的南诏建极大钟为典型的佛钟,钟体分为上、下两层,上层饰六幅波罗蜜图案,重16.295吨,为云南省第一大钟,中国近代所铸第四大钟。
雨铜观音殿 殿内供奉有雨铜观音、阿嵯耶观音、负石观音像、梵僧观音像、水月观音像。雨铜观音像原铸于南诏中兴二年(公元899年),在“文革”期间被毁。1999年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重铸的雨铜观音像,高12.6米,铜铸贴金,重11吨,造像根据大理民间传说铸造。雨铜观音殿二楼展出两幅稀世画卷《南诏国史图传》《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》。
段功墓 段功墓位于崇圣寺三塔西,东距干寻塔350米,明代以后地方志称段平章墓,原为圆形土丘,直径约8米,高2米,上立石幢,现仅有土丘,墓幢已毁。段功墓经三塔文管所1996年8月征崇圣寺遗址区120多亩土地后,已归三塔文管所管理,并按《崇圣寺三塔文管所保护建设规划》分步实施段功墓的开发利用 。